html模版人勤春來早 寧波農傢備耕忙
發佈時間:2017-03-31 08:31:18|

來源:中國寧波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DH011

象山西周航頭村種糧大戶肖明朗在翻耕承包地。 (沈孫暉攝) 編者按 隨著育秧全面啟動,全市早稻生產進入關鍵時節。結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今年各地春播在產業佈局、品種

象山西周航頭村種糧大戶肖明朗在翻耕承包地。 (沈孫暉攝)

編者按

隨著育秧全面啟動,全市早稻生產進入關鍵時節。結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今年各地春播在產業佈局、品種調整、新技術應用以及社會化服務等方面有何動作?近日,本報記者走田頭訪農戶,捕捉我市糧食生產中出現的新氣象和新問題、新措施。

工廠化育秧加入“技術股”

鄞州區薑山鎮種糧大戶盧方興在查看秧苗生長情況。(孫吉晶攝)

對農戶來說,早稻育秧既是勞力活,又是技術活。這不,在鄞州、餘姚等地,一些合作社培育“工廠苗”,幫農戶解決瞭育秧難題。

前天上午,筆者來到地處鄞州區薑山鎮的金泰惠多利水稻工廠化統一育秧示范中心。中心共有四間催芽室以及國內最先進的播種流水線,每小時裝盤能力達到1200盤。打開其中一間催芽室,裡面安裝有控溫和噴淋設施,室內的溫度保持在31℃左右,濕度維持在80%以上。

據鄞州區農技服務站技術人員介紹,工廠化育秧中心采用疊盤暗出苗育秧新技術。先是播種流水線經自動裝土、播種、蓋土、加水、加藥等流程作業,完成第一道工序——秧盤。然後把疊成二三十層的秧盤放入催芽室。經過兩天的暗室催芽,秧盤再“喬遷”進入室外的育秧大棚。

“疊盤暗出苗出苗整齊,秧苗質量好。異味處理”薑山鎮種糧大戶盧方興今年計劃種植早稻400畝,除瞭100畝直播,其餘300畝機插秧全部采用這一新技術。

與常規機插育秧相比,疊盤暗出苗育秧從基質準備、種子浸種消毒到保溫保濕出苗等前期環節都註入瞭更多的技術含量,不僅秧苗質量穩定,而且播種量減少二成左右,成秧率提高15%以上。更重要的是,“工廠苗”大地插種後返青時間快,這為晚稻種植騰出瞭時間。在盧方興的一處室外育油煙處理機秧大棚,筆者看到嫩綠的秧苗已抽出兩葉,長勢十分旺盛。再過半個月,就可以開始插種瞭。

鄞州區農技服務站站長孫健表示,目前工廠化育秧中心的供秧能力約2.5萬畝。農戶購買一隻秧盤,個人出資3元,其中政府補貼1元。到本月28日,鄞州區早稻播種基本結束。

在餘姚糧食主產區馬渚鎮,慶德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今年也采用瞭類似的育秧技術。該合作社理事長李慶德是餘姚最大的種糧大戶,今年土地承包面積達到2000畝。眼下正是早稻播種最忙的時節,合作社雇用瞭20多位工人在田頭忙碌。李慶德告訴筆者,馬渚一帶有種植早稻的傳統,2000畝土地中,早稻播種面積將近1600畝。

據瞭解,今年全市預計早稻種植面積為15.5萬畝,采取機插栽培的本月20日起陸續播種。目前天氣比較平穩,有利於播種育秧。

記者孫吉晶 實習生 李丙印

“水稻+”帶來高收益

旋耕機在地裡歡快翻耕,稻田旁環溝裡750公斤魚苗已投放,工人們正忙著張羅圍網設施……象山西周航頭村種糧大戶肖明朗望著530多畝承包地裡的春耕景象,喜笑顏開。

老肖告訴記者,去年他試驗瞭20多個水稻品種,從中選出瞭4個米質好、抗性強的良種作為今年的種植“主力”。穩糧的同時,老肖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不斷嘗試種養結合。去年,他在120畝稻田裡投放瞭500隻鱉,1000公斤鯽魚、鰱魚苗,實行“稻漁共作”模式,平均每畝產值凈增2000元。今年,老肖又新增100畝“稻漁共作”田,預計投放2000隻鱉、1500公斤魚苗。

“去年我轉變思路,和三個種糧大戶成立瞭一傢生態農業公司,將稻米和鱉統一商標銷售,並在包裝盒上打上產品信息二維碼,實現質量可追溯。”老肖的思路,得到瞭春耕備耕下鄉送服務的市種植業管理總站高級農藝師王旭偉的肯定。他鼓勵老肖要做好“水稻+”文章,提高農田的附加值,並抱團走品牌化道路,打響區域品牌。

眼下正值油菜花盛開季節,象山賢庠碶頭陳村的800多畝油菜花連成一片金色的海洋,引得眾多遊人前去踏青賞花。“周末有1萬多名遊客,可熱鬧哩!”該村64歲種植戶吳光華說。老吳介紹,這片地是整村土地流轉後由村裡10位種植大戶進行種植,“以前我們隻種甬優12號單季稻,雖然平均畝產有750公斤,但稻子收割後地就荒著,十分浪費。”在統一規劃、管理下,近年來,10位種植戶采用稻經結合、水旱輪作的生產模式,一季種單季稻,一季種油菜花,平均畝產值凈增700多元。在“田成方”的規模化整體佈局效應下,老吳他們實現瞭同時耕作、灌溉、收割等生產集約化。而種植油菜花也改良瞭土壤,減少瞭病蟲害,有利於水稻生長。“以前我一年除蟲4到6次,去年隻除瞭2次。”老吳說。

去年以來,象山積極探索“水稻+”高效生態新型種養模式,實施瞭“基於‘水稻+’的高效生態新型模式集成研究與示范”縣級重大專題項目,目前已在8個試點基地共1100畝稻田,開展“稻漁”“稻牧”“稻經”三種融合模式試驗,平均畝產值預計達6000元,約為純水稻種植畝產值的2.4倍,可望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多贏。

記者從市農業局瞭解到,我市農業以市場為導向,在優化糧食產能的基礎上,積極調優產業結構,大力推廣水旱輪作、間作套種、種養結合、立體種養等生產模式,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應用新型農作制度模式的“萬元地”面積超過40萬畝。

記者沈孫暉 通餐廳油煙味訊員李軍 陳燕華

送服務到田頭

三月初,奉化區助農增收科技下鄉活動啟動,一批批農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指導農民科學育秧、施肥、用藥,確保備春耕質量。

麥浪農場董事長竺海龍是奉化現代農業發展的先行者。2013年,他率先從自己承包的2300畝稻田中抽取110畝作為“高產創建試驗田”。“剛開始隻想試一試,沒想到真不能小看科技的力量!”相比於原來每畝700多公斤的水稻年產量,試驗田曾創下每畝901公斤的年產量。產量的大幅度提升,不僅鼓舞瞭竺海龍等種糧大戶的積極性,也讓他們開始向農業生態科技化不斷靠攏。

除瞭農業技術之外,農業機具的推廣也是每年春耕備播的重中之重。連日來,奉化農機站工作人員一直深入各地指導農機備春耕,組織開展送農機服務活動,除瞭農戶走訪、設備集體保養維修等日常工作,還根據當地地理環境、生產模式等積極推廣“接地氣”的特色農機。

據瞭解,到去年底,奉化區已有農機專業社42傢、農機維修網點14傢、區域化服務中心1傢、農機作業服務公司1傢,初步形成瞭服務主體多樣化、服務內容全面化、服務質量標準化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

此前,奉化農機站在意識到重型農機會對土質造成嚴重破壞後,在全市率先引進“履帶式耕整機”以代替拖拉機等重型設備,試點區域的土質得到明顯的改善。如今,奉化的農戶想要購買一臺價值7萬元的履帶式耕整機,在獲得2.5萬元的國傢補貼的同時,還可接受市區兩級的補貼各4000元,僅去年一年,該區就新增特種設備50臺。

記者王博 實習生吳卓曄

原標題:

陳奉鳳



餐廳油煙處理52208EC405E0E8CE
arrow
arrow

    itd175j4y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